1
首 页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台务动态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湛江 > 雷州文化 > 正文

 

雷州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区的形成及其文化特征
 从闽南文化视角看河洛文化对雷州半岛区域的影响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民俗文化的内涵
 闽南文化与雷州半岛的木雕艺术
 粤西木偶与闽南文化
 雷剧与闽南地方戏剧的关系和对比初探
 徐闻与闽南莆田的文化渊源浅探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民俗文化的内涵

湛江市博物馆 陈志坚

   2004年4月,雷州石狗被批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之一,湛江市文广新局制定了《雷州石狗的保护实施方案》并与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签订《任务书》,湛江市人民政府拨给保护资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雷州石狗实施有效的保护。2007年12月,雷州石狗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亲自参与雷州石狗的征集、普查、申报项目名录和原生态的保护工作,对雷州石狗有所认识,撰写了《雷州石狗》一书及负责执行编辑《雷州半岛石狗图录》三册集与《雷州石狗文化研究文集》,在《中国文物报》《北京晚报》《岭南文史》《广东文物》《雷州文史》《星岛日报》《湛江日报》《雷州报》等报刊登载发表对雷州石狗文化研究的论文。但只限于雷州半岛石狗的调研,而对雷州半岛之外的其他地域的石狗探讨则相对较浅。我一旦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时,就十分留意观察街道、村口或巷陌桥道要冲之处是否安置有像石狗的避邪物,或询问邻近居民对避邪物的称谓,作为不同地域民俗共同性与称谓殊异的考研,继续深入研究雷州石狗民俗文化的内涵。

雷州石狗的文化内涵

  雷州石狗的造型虽然类别多样,雷州人自古以来都称之为“石狗”,其造型上也雕刻有“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敕令石敢当”或“大王”等字样,虽有民俗“厌禳”的共同性,但称谓不同,正体现了地方的独特性。况且,雷州石狗民俗经过历史发展的演化,具有“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的文化底蕴。这与福建“石敢当”单一的“厌禳”相对比,内涵文化就十分厚重了。
  雷州半岛古时为百越族人聚居之地,明庄元贞《雷祖志》记载:“州旧有猺獞峒獠与黎……”,①又记雷祖陈文玉任州刺史时各部族“遂自相率归峒远去矣,至莅任日,猺老獞老复来贡献方物。”至隋唐之时,雷州半岛仍有猺﹙瑶﹚、獠﹙僚﹚、獞﹙僮﹚、狸﹙俚、黎﹚人聚居。 于此可论证狗亦为聚居雷州半岛百越族狸猺獠獞人的图腾。因之,这些百越族狸猺獠獞的文字都加有“犬”旁,这是他们以犬为图腾的遗传符号。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丘振声《壮族图腾考》第六章中记述:“凌纯声《畲族图腾文化的研究》说:台湾高山族太么﹙Tayal﹚人,也‘有以犬为祖先的传说’。显然,壮、黎、傣以及高山族以狗为图腾,来自同一的源头。因为年代久远,这方面的具体情形已不大可考,只能从百越族的各个支系去探求其历史面貌。” 丘振声先生引用《汉书·南蛮传》中记载高辛氏许女妻槃瓠的故事,并以宋人朱辅《溪蛮丛笑·叶浅序》述说:“五溪蛮,皆槃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僮、曰仡佬。风俗气习,大抵相似。”②证实狗为南蛮夷族苗、瑶、僚、僮、仡佬、太么人的图腾。古代的雷州半岛聚居有百越族狸猺獠獞人,他们与太么人有共同对狗图腾的崇拜。
  雷州石狗具有“呈祥报喜”的民俗文化,源之明庄元贞《雷祖志》记载:“珙业捕猎,养有九耳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皆卜诸犬之耳。一耳动则获一兽,二耳动则获二兽,获兽多寡,与耳动之数相应,不少爽焉。至陈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猎,而犬之九耳俱动。陈氏喜曰:‘今必大获矣’。鸣其邻十余人,共随犬往,至州北五里东,地名乌仑山,有丛棘密绕。犬自晨吠至日昃,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犬挖地开获一大卵,围有尺余,壳色青碧,众俱不知何物。陈氏抱而归家。次早,乌云忽作,风雨雷电交至。陈氏大恐,置卵于庭,盛以小桌。遂为霹雳所开,内出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子与卵壳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子交还陈氏养育,名曰‘文玉’。”③狗耳呈祥报喜,陈珙喜得贵子。雷州石狗雕刻有硕大的生殖器,是古代雷州先民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载体,传发至南朝狗耳呈祥雷祖陈文玉诞降。
  宋代以后,雷州石狗从“呈祥报喜”演变为 “守护神灵” ,仍然雕刻有生殖器,蕴藏着“呈祥报喜”的内涵,但它主要民俗功能是保境安民的守护作用。雷州石狗刻有“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敕令石敢当”或“大王”等字样,普遍安置在村路、巷头、门旁、坡地、水口、墓地与祠庙大门前,起着“守护神灵”的镇煞驱邪作用,雷州石狗之所以广泛性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雷州的石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咧着笑口,造型纹饰富有历史社会的文明特征,具有“司仪宠物”的民俗风尚之底蕴。雷州石狗大的高1.5米、重达1000多斤,小的高10多厘米、重约2斤,广泛地分布于城乡村镇,数量之多,是任何地域不可比的,这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闽台风狮爷的社会民俗功能

  雷城夏江天后宫奉祀妈祖,是宋代迁居雷州的闽南人带来的祖神,宫前大门楹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 明显地栽述着雷州半岛与福建闽南的地缘与亲缘关系。雷州石狗与闽南风狮爷的民俗文化有着必然融纳的传承性。
  我研读了2005年第八期《收藏·拍卖》杂志刊登胡德生《石敢当》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及福州、宁德有民俗文物“石敢当”,文中“石敢当”图片与雷州石狗很相似,福建人称“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或“石将军”,闽南地区普遍称为“风狮爷”,也许其造型已狮象化而已。文中引述有关“石敢当”的来历:西汉史游《急就章》中记:“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王象之《舆地碑目记》中记兴化军有石敢当碑注云:“庆历中,张纬宰莆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姓源珠玑》中记载五代汉刘智远力士石敢当护驾御侮防危有诗:“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护居民。捍冲道路三叉口,埋没泥涂百战身。铜柱承陪间紫塞,玉关守御老红尘。英雄来往休相问,见尽英雄来往人。”《集说诠真》中记载:“石敢当本系人名,取所向无敌之意,而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又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将军’,谓巷道直冲有关凶煞,此石能厌禳之。”④于此而论闽台风狮爷的民俗文化底蕴,是源之中原齐鲁之俗的“石敢当”,只是作为“镇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而己。
  但是,丘振声《壮族图腾考》中引用“凌纯声《畲族图腾文化的研究》说:台湾高山族太么﹙Tayal﹚人,也‘有以犬为祖先的传说’。 显然,壮、黎、傣以及高山族以狗为图腾,来自同一的源头。”闽台地区的畲族人,至今仍然祭祀犬祖。那么,闽台的风狮爷应具有“狗图腾”崇拜文化底蕴,只不过是年代久远而不可考。后因中原齐鲁的“石敢当”民俗传播岭海与融纳西方狮子造型而狮象化,闽台人称之为“风狮爷”。风狮爷安置在街巷路道,镇邪祓禳保境安民,发挥着“石敢当”的民俗功能。
  闽南与台湾一衣带水,台湾大部分居民是闽南人,传统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台湾高山族太么﹙Tayal﹚人崇拜狗图腾,古老的民俗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而弘扬,台湾人也称似石狗的避邪物为风狮爷。风狮爷如今仍是台湾人民镇邪祓禳的“石敢当”,这可明证中华民俗文化的精深厚重。
  2007年7月间,我有机会往福州夏门参观学习,在新建的夏门博物馆前广场陈列安置着许多民俗文物“风狮爷”,其造型与雷州石狗很相似,我细心地观察每一个“风狮爷”的造型,拍下了许多图片,回来后认真地作了对比论证,认为福建闽南地区存在有类似石狗的“风狮爷”,民俗作用相同,只是称谓而异。雷州乡村族谱有记载,宋元明以后,闽南人大量迁雷,民俗文化相互融会,其中必存有源流的传承性。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民俗文化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清嘉庆《海康县志·卷二·建置》中记载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雷州)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⑤殷周之时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岭峤称“扬越”,楚子熊挥受命镇粤后,广袤的岭峤称为“荆越”;至战国时统称“百越”。宋人罗泌《路史》中记载:“越徇竿姓是为南越、越裳、骆越、瓯越、瓯浥、且瓯、供人、海阳目深、扶摧、禽人、苍吾、扬越、桂国、西瓯、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仆句、北带、区吴是谓百越。”⑥ 百越则乃南蛮夷族,他们都有对狗图腾的崇拜。正如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与源流史》中说:“传之最久,并且很普遍的,是狗图腾了。”因此,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应共同具有对狗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底蕴。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都是用玄武石雕刻的,造型类别上都有文相、武相的人格化、抽象化与狮象化造型的共同特征,都是安置在街巷路道,镇邪祓禳保境安民,这都是它们所具有社会民俗功能的共同性。
  所不同的是,雷州石狗雕刻有云雷纹,是雷州人对雷图腾崇拜文化的传承符号。雷州石狗雕刻有硕大的生殖器与怀抱小狗,是雷州人对生殖器崇拜发展成呈祥报喜得贵子的传承载体。雷州石狗雕刻有铜钱纹,是雷州人祈求招财进宝的淳朴意蕴。雷州石狗雕刻有凤尾纹与。莲花纹,是雷州人敬崇石狗圣洁的装扮。雷州石狗雕刻有辫子纹,是反映清代社会生活的缩影。这是雷州石狗文化传承发展的厚重底蕴,也是闽台风狮爷所没有的文化内涵,乃属雷州石狗的特殊性。                                        

雷州石狗民俗文化厚重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雷州半岛与闽台、广西、海南历史上有着人缘地缘的密切关系,民俗文化相互融纳,石狗民俗文化的源流相互贯通传承。相对而论,雷州石狗民俗文化内涵厚重,它经历着 “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演变发展,蕴藏着厚重的民俗文化。具有“原始类型”“具象类型”“抽象类型”“人格化类型”“狮象类型”和“文相”“武相”文武相” 的造型特征。雷州的石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造型纹饰富有历史社会的人文特征,广泛地分布于城乡村镇,数量之多,是任何地域不可比的,这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丘振声先生在《壮族图腾考》中的第六章中论述壮人用砂岩雕刻狗的石像称之“石狗”,这与雷州人用玄武岩雕刻狗的石像称之为“石狗”的称谓是一致的。蒋廷瑜先生在《铜鼓史话》中指出:“东汉时代的‘乌浒人’,到 两晋南北朝时代则叫‘俚人’或‘俚僚’。到唐代,这些部族的绝大部分与汉族融合,成为壮族和汉族的一支。唐宋以后,但也有一部分保留原来的民族特性,发展成为海南岛上的黎族。‘俚’、‘黎’和‘雷’的读音相近,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密切关系。”又有何光岳《南蛮源流史》中说:“自汉至唐宋时,有一部分俚人自雷州半岛陆续南迁至海南岛,成为黎族的一支,称加茂黎。” 历史学家论证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与闽人大量迁徙雷州,原先聚居雷州的狸猺獠獞人有的汉化内属有的迁走海南与广西等地。因此,广西壮族区域﹙上思、崇左、大新、田阳﹚与海南岛海口、琼山、儋州等地都存在有石狗,只不过是数量少、造型小  而且简单,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可能是历史上雷州獞人与广西僮人的亲缘关系所传承的民俗文化。    
  雷州石狗在源流、演变与传承上脉络清晰,为研究石狗源流与传承发展的民俗文化提供丰富而珍贵的依据资料。

 

参考资料
①③ 明·庄元贞编著《雷祖志》古版本
② 丘振声著《壮族图腾考》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12
④ 胡德生《石敢当》2005年第八期《收藏·拍卖》杂志刊登
⑤ 清·嘉庆《海康县志·卷二·建置》古版本
⑥ 宋人罗泌著《路史》古版本
⑦ 蒋廷瑜先生著《铜鼓史话》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2.4
⑧ 何光岳著《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⑨ 陈志坚著《雷州石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12

 


湛江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

联系电话:0759-3180330

邮箱:zjtaiban@126.com

粤ICP备1006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