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 页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台务动态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湛江 > 雷州文化 > 正文

 

雷州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区的形成及其文化特征
 从闽南文化视角看河洛文化对雷州半岛区域的影响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民俗文化的内涵
 闽南文化与雷州半岛的木雕艺术
 粤西木偶与闽南文化
 雷剧与闽南地方戏剧的关系和对比初探
 徐闻与闽南莆田的文化渊源浅探

徐闻与闽南莆田的文化渊源浅探

吴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靠风帆在海潮中飘流的路,是中国历史上通过海洋的航行与海内外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路。它兴起于秦汉,鼎盛于唐,发展于宋,转变于明清,伸延到当今。位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县置合浦郡,由于得海天独厚,以它优越的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之一。二千余年来,它除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昭示了中华民族生死大迁徙的历史情状,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中华民族奔忙迁徙的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各个时期,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唐末和五代战乱,北宋的靖康之变。正如《汉书》中所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徐闻人与所有中国人一样,都是依恋故土的,他们永远忘不了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徐闻乃至雷州半岛的人们,大都认同,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闽南,福建莆田,这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为此,本人试做一些肤浅的探讨,向各位专家学者学习,诚望给予斧正与指导。
一、海上丝路,始发徐闻
  位于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文化古县,设郡置县已有2121年的历史,与福州(侯官故城)大致相近。两千余年的沧海桑田,天荒地老无人识。新世纪伊始,徐闻大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先进的典型县,从而更加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瞩目。谁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条通往西域诸国的陆上丝绸之路,汉代前伏波将军博望侯路博德筑遮虏幛于居延城,创造了汉简文化。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勇将,曾征服南粤,早就创造了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汉港文化,这古老的文化深深地植根与蔓延在徐闻这块热土上。
  徐闻三面环海,海岸线岛岸线全长372公里,有海湾、港湾65个。古人以“其地迫海,涛声震荡,徐徐而闻乎”而得名。那么汉代徐闻城的城址在哪?据清宣统《徐闻县志》记:徐闻城“县西南三十里,讨网村即旧县地,前临海,峙三墩,中有淡水,号龙泉……”。
  汉代的徐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汉平南粤后,就开始了自徐闻、合浦启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远航。现代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史稿》中记述:“从中国的高州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西)乘船去缅甸的海路交通,也早在西汉时开辟。”“与南边诸国的来往则主要依靠海上交通。那时,海路交通的重要都会是番禺,船舶的出发点则是合浦的徐闻县。”汉朝廷在这里置左右候官和宫廷的黄门驿使直接对外进行官方的交往和贸易,“携黄金杂缯(丝绸织品)而往”、“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以满足宫廷的需要。商贸的繁华使徐闻赢得了“欲拔贫,诣徐闻”的美誉。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留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徐闻县南山镇的二桥南湾的汉代生活遗址出土了汉卷云箭簇纹瓦当、“万岁”瓦当、灵芝纹瓦当、筒瓦、板瓦、汉官私印“臣固私印”、铜鼓等等。
  徐闻汉墓群出土了陶器、珠饰、铁器,陶器中的陶壶带有明显的波斯风格,珠饰中的玛瑙、玉石珠、檀香珠、水晶珠、琉璃珠是外洋来的舶来品,是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证。
  由于历史的变迁,始发港的繁华未能持续到后来。但古今英雄,所见略同。世纪之初时,新的海上交通枢纽——粤海铁路轮渡北港码头就选中了汉代徐闻古港——二桥南湾的东翼,国家投资数十亿元在这里建起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火车轮渡码头,两千年古港再显雄风。
  从秦汉到隋唐,徐闻经历了多次民族人口大迁移。在秦汉时,戍守和南征的士卒和百姓大量南迁。二是西晋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继而入粤。到了宋末元初,明清之际,大量中原人氏乘着木船沿着南中国的海岸线飘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南播迁,正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徐闻伏波庙记》中记:“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至今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
  从而徐闻文化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体,作为主体文化的中原文化,与闽浙文化、潮汕文化、珠江文化、客家文化、西江文化、琼台文化、海洋文化(舶来文化)相互濡染,多层共生,和衷共济,互生互补,形成了特色的徐闻本土文化,昭示了开放兼容、生生不息的徐闻人精神。
  徐闻古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新石器时期山岗遗址出土的磨光石器,夹沙陶。汉代遗址出土的秦汉编钟、铜鼓,明清时期的石狗、石龟、登云塔、孔庙、会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徐闻人居住有195个姓氏,徐闻人的母语系闽南语系(徐闻大都认同来自福建莆田),兼融了国语、粤语、客家民系语等,从而产生了徐闻风格的雷歌、民谣、民谚和地方熟语。
徐闻民风朴雅,与周边地区大相庭径,但也凸现其不凡的特点。徐闻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道教、佛教、儒教,有孔子崇拜、土地(社神)、雷神崇拜、关公崇拜、始祖崇拜、关公崇拜、康公崇拜龟蛇崇拜等等。近现代又并蓄了天主教、基督教,而且尚存一些巫文化的迹象和一些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的物象。由宗教仪式衍生的一些民间民俗舞蹈可见一斑,如吃槟榔、解贵、认同年、过火山、屯兵舞、节公枝、藤牌舞以及雷剧、雷歌、谣谚等等,还有岁时习俗、居住习俗(茅草屋、珊瑚屋、四合院等)、生育习俗、婚娶、丧葬、饮食、生产等习俗,这也可能与徐闻居住的17个民族人口有关。
  南来北往的风,给徐闻这块地方带来了丰富的物候和物产。许多农产品和植物都来自遥远的南亚西亚。如木苞萝(菠罗密)、菠萝、香茅、番莳、甘蔗、橡胶、胡椒、姜、尖椒、波菜、咖啡等等。而珍稀的树种更加来自不同的国籍,如刺桐、缅茄、菠萝蜜,原产地在印尼、缅甸;酸豆,原产地在南美洲,还有榄仁(山枇杷)以及阿拉伯沙枣等等。
  徐闻县作为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正期待我们进一步发掘,作为一个地区的垄断性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我们重新整合和张扬,并打造成一个特色的文化品牌,这将对县域经济社会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200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大汉三墩”新农村景区的战略,开发千年汉港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海上丝路始发港风采。亮丽三墩,龙泉森林,脱颖而出。二桥栽玉,三墩钓璜,龙腾翠岭,泉湍名岩,汉港长风,继世传扬。
二、徐闻莆田,同祖同源
  在南海丝路上,徐闻和莆田都是很重要的节点,而且徐闻人与福建闽南莆田有着密切的祖源关系,可以说“宗枝徐闻,代出莆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闽南来到徐闻的呢?
  (一)是逃难,闽南莆田人在历史上经过无数次磨难而被迫逃离故土来到徐闻。
  (二)是仕宦和军旅。
  (三)是营商,徐闻许多莆田籍人士都是经商到徐闻定居下来,如县城朱姓、杨姓等。四是谋生,在莆田生活困厄,而随波飘流来到徐闻,寻一方净土定居。如徐闻内村园的陈姓,来自福建莆田的马屎巷。
  到徐闻当官任职的莆田人相当的多。据《遂溪县历史文化资源》一书载:宋淳化年间,进士,翰林直学士王瑜(字月岩),原籍福建漳泉,因直谏被谪徐闻,后致仕告归,定居遂溪黄略村。
  陈舦,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禄岭人,进士,开宝四年任琼州剌史,任满荣归经雷州,择蚕村定居。
  方道盛,宋仁宗次女淑玉驸马,拜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世居莆田,迁广东新会县。清初有后裔来徐,建祠在锦囊城西十里那郁村。
  有地方文献资料记载:从明代起就有李姓从莆田移居新寮,明朝万历十七年(1590)李姓一宗支自莆田移至西连,明朝景泰四年(1453)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迁居龙塘。
下洋张姓祖张魁第于南宋末年自福建莆田出仕,任雷州知府,卜居遂溪旧州村,其后人于清顺治初由海康所城迁居徐闻下洋北尾。
  陈姓一宗支随宋室由河南南迁福建莆田,其后人由莆田坎头村迁遂溪岭头山,继而迁入海康麻廉,于清嘉庆年间迁至徐闻和安赤坎仔、公港、下尾。陈姓一宗支从福建莆田迁入广东高凉,后迁化州吴川石城于清康熙年间由石城樟村迁徐闻龙塘湖仔,后再迁前山冯村。陈姓一宗支,于清崇德元年(1636)自莆田迁徐闻海安,后迁居内村园。
  杨姓一宗支原居福建兴化,其后杨云寿于南宋绍兴元年(1136)迁潮州,子杨廷裕于南宋昭熙元年(1190)迁广东电白爵山。清初杨明珠,杨珠奇迁徐闻五里竹山定居。前山和角尾杨氏宗支也来自福建莆田。徐城杨宅祖居福建兴化,后于明正统年间因营商而迁居徐城定居。
  明末清初,黄姓几宗支自莆田迁城北、迈陈、西连各村居住。
  朱姓一宗支于明代从莆田迁锦和高园居住,徐城朱姓一宗支来自福建莆田泰来村,后于徐城营商定居。
  唐代,林姓一宗支从莆田进入广东惠安,后迁海康东林,再迁西连掩井北山,清初迁迈陈东山,后迁居石岭林宅。元顺帝十六年(1356),林姓一宗支从莆田迁入广东吴川唐览,后迁居海安,移居迈陈、三塘、西港。明万历初,林姓一宗支从莆田迁城北西埚。据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记:从莆田到徐闻任职的有:林应骢,莆田人,进士,明户部员外郎,于明嘉靖任徐闻县丞,维修孔庙,造祭器,修建名宦乡贤祠,时有凤鸟来邑城数日方去,建来凤坊以纪念。纪辅·闽县人,任徐闻学教谕,博治经史,曾志在辟邪崇正,所著有郡名辨及雷阳·徐阳三集。
  康云程  明嘉靖四十四年任徐闻知县,莆田人
  余  芳  明宁海巡检,莆田人
  黄  镗  明典史,莆田人
  郑一庸  明典史,莆田人
  苏朝举  明典史,莆田人
  明海安仓大使魏顺、魏长乐、陈表也系莆田人
  明锦和仓大使陈理、陈居易、许立元、翁瀚、张宗澄都是莆田人。清光绪末年,闽南人许南英(名作家许地山之父)曾任徐闻知县。文化交流总是双向互动的,徐闻籍人士在历史上也有在福建任职的,如明代陈斅任福州卫知事。邓士元,任漳州府盐运司同知。邓邦基,任兴化府知府。清代林家宝,任福建厦门分府。
  这些职官把莆田文化传播到徐闻来,又把徐闻的文化带到闽南去。但无论如何,以他们的文化影响而濡染了当地民俗风情。不过有一点,莆田人纯正的闽南话却被徐闻的方言俚语同化,成了别具特色的徐闻方言俚语。
  而莆田人又是通过哪条路播迁到徐闻呢?前世人走的无疑是非常艰辛坎坷的路,千水万山才迁徙到徐闻来。一是从海路,一路向南向南,潮起潮落,风帆颠簸,其中海涛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前世人并不是一路通畅,而是象鲎一样爬行,爬到潮州,然后沿海岸线飘呀飘,飘到新会、阳江、电白、硇州、徐闻。有的是先到海南,再向北移到徐闻。
  二是通过江西,然后经梅岭,过珠玑巷,从广东粤北逐路迁居广州,再由陸路到徐闻定居,于是有的祖籍属莆田的客家民系和五邑民系的后裔,他们操的是粤语和客家话。
  三是再远一点,由莆田辗转到西江,再顺着西江沿江播迁,在西江流域居住,又伴随着许多原因,进入高凉、合浦,往南进入粤西,先住遂溪、海康,最后徐闻才成为终点站,成为今天的徐闻人。与当地原乡人和谐相处,共同为开发徐闻建设美好的家园,并创造了特色的乡土文化。
  不管徐闻人的今生前世怎样,他们与闽南莆田的关系是一种缘分,一种巧遇。徐闻人的根是中华民族华夏始祖,数千年的人世沧桑,让中华民族的子孙繁衍兴旺,而不断地奔向五湖四海,谁也说不清将来,最终的终点,而闽南莆田仅是一个民族人口迁徙播迁的一个亮丽的驿站,做为后人,始终要牢记着这句话: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三、徐闻人认同祖籍来自莆田的缘由和物证
  徐闻人祖籍来自福建莆田,最主要的依据便是徐闻人对妈祖文化的崇拜和敬仰。莆田人的南迁,首先带来的精神寄托是天后崇拜。
  于是妈祖崇拜成了徐闻人祖宗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徐闻县文物志》的妈祖庙食天后庙,较有规模的有锦和天后庙·水井天后庙,外罗天后庙,未有收入并散布在沿海各村庄的还有四塘天后庙,曲界天后庙、东莞皇娘庙、和安佳平天后庙、迈戴圣娘庙、谭鳌白宫五娘庙、黄塘天后庙、海港翁农尾圣娘庙、水尾天后宫、东场天后庙、英含埚天后庙、三塘天后庙、杏磊天妃庙、迈陈北街上村娘娘庙、那宋妈祖庙、角尾娘王庙等等。
  天后庙最隆重的庙会是三月廿二(妈祖生日)。
在民间生活习俗中,如生育习俗契妈祖。有的人家的新生婴儿起名为“妈生”、“妈二”、“妈三”、“老妈”等等。和莆田民俗有关的习俗,如“剥蛋”等。徐闻人使用的方言俚语,仍带有闽南语系的语音,如“妰步——男孩”,“妰娝——女孩”,“翁——家公、大姨父”。“老婆,妗母”,“叔”称“责”,吃饭、吃茶……
  查陈金狮《莆田民间俗谚集注》悉,莆田的俗谚有相关的一部分与徐闻民间俗谚相近,如:
好心给雷打(莆田)好心遭雷打,雷打好心人(徐闻)。自小偷摘桃,长大偷牵牛(莆田);小时偷人针,长大偷人牛(徐闻)。
  徐闻古代葬俗用使用的小三步、中三步、大三步、大五步、大七步、大太极格局,都带有浓烈的闽南乡土风味。
  徐闻的清代古建,大都采用四点厝包金的小四合院闽南建筑风格,如石岭林宅,山田何宅、锦山苏宅等等。
  徐闻人现仍使用的煮茶罐,叫“急烧”(急须),也是闽南地区日常的生活器具,是两地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泉州市花刺桐,在徐闻大量种植它的原产地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
结语:
  中华民族有一个传统美德,叫做“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感恩”和“寻根”。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灿若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探讨徐闻乃至雷州半岛与闽南莆田的文化渊源,正是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体现,通过异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沟通,联手互动,从而形成浓烈的文化认同感,结成友谊的纽带,形成东南沿海经济文化链,进而架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将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可贵的贡献。

参考书目:

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
清郝玉麟《雷州府志》
金文亨《莆田史话》
林庆昌《妈祖真迹兼注释》
徐闻县文广新局《徐闻县文物志》、《徐闻民俗》
徐闻县国土局《徐闻县地名志》
中山大学2005年《民俗学刊》第八辑
《遂溪县历史文化资源》
(2010年11月 )
作者:徐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吴凯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省民俗研究会会员,省文物博物学会会员,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徐闻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湛江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

联系电话:0759-3180330

邮箱:zjtaiban@126.com

粤ICP备10063385